
生物教師李世偉科普太空種子相關(guān)知識

學生們種植并記錄

學生們與太空種子合照
為了讓學生學到新知識的同時增強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傳播航天科普知識。5月31號,鄭州市第十八中學生命密碼社團舉辦了“共植太空種子,共筑航天夢想”主題活動。
活動中,生物教研組組長李世偉給同學們講解了太空種子的來歷,他說:“一粒種子從搭載航天飛行器進入太空到真正成為太空種子,至少要經(jīng)過4-6年的周期,太空種子是利用宇宙射線、微重力及弱地磁場等因素使作物產(chǎn)生基因突變,不存在外來基因的引入,具有安全性。”
本次種植的太空種子有航茄、航椒、太空黃瓜、太空豇豆、太空南瓜、太空觀賞椒、太空花卉、宇航番茄等十余個品種,生物組教師朱玉靜為同學們講解了不同作物的習性特點及后期護理要點;教科室副主任張琳琳指導(dǎo)同學們進行種子育苗,詳細講解了土壤濕度、土層厚度及育種條件等。隨后,同學們將珍貴的太空種子一粒粒播撒到土壤里,并細心做好標簽。
同學們種下了種子,就像播種下了心中的夢想,他們期待著種子發(fā)芽生根,期望著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種子完成播種,后續(xù)還有移栽、澆水、除草、施肥、搭架和采摘等,每道工序都需要認真細致完成,每天都要詳細記錄變化。在種植的整個過程中以觀察實踐的學習方式,拓展植物科學知識,培養(yǎng)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太空種子定能碩果滿枝,學生們也通過本次活動體會到了只有辛勤耕耘才會有碩果累累。
李世偉說:“太空種子種植是我國航天育種技術(shù)發(fā)展的結(jié)晶,是一項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學生綜合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太空種子種植活動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航天知識和科研能力,在參與種植的勞動實踐中,分享收獲的喜悅,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