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公布,我省欒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吳擁軍光榮入選的消息傳來,一下子點燃了八百里伏牛山深處的這個小縣城。
就在當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公布名單的時候,記者正在欒川縣特殊教育學校采訪這位首屆河南省教書育人楷模,聽他講這些年和孩子們之間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
在山溝溝里,正常的孩子都很難有機會登上全國舞臺,但是,吳擁軍卻帶著一群特殊孩子站上了全國領(lǐng)獎臺,以雪板為翼、雪杖為槳,通過冰雪運動飛出大山,飛到一個個別樣的冰雪世界,上演了一段段不可思議的“冰雪奇緣”,也讓吳擁軍成了孩子們的“冰雪筑夢師”。
從0到160+,冰雪運動讓孩子們以殘缺之身平地起舞
8月28日,河南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在洛陽閉幕,欒川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載譽歸來,斬獲3金、1銀、10銅,共14枚獎牌,再一次刷新學校的獎牌榜。
“我大概算了一下,這些年孩子們獲得的獎牌已經(jīng)有160多塊,這些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獎牌都擺不下,收起來了。”記者走進學校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吳擁軍指著一排又一排的獎牌、獎杯、證書介紹道。
回望來時路,當年連冰雪運動都有哪些項目、比賽規(guī)則是什么、孩子們能練哪些項目都不知道的吳擁軍,怎能想到如今的榮耀。
2019年11月,北京冬奧會的消息傳到了千家萬戶,“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給了吳擁軍一個強烈的信號。
“咱一個小地方,能搞冰雪運動?”“孩子們連廣播操都做不好,能去滑雪?”剛開始,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吳擁軍是“異想天開”。
困難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在河南省內(nèi)買不到一套專業(yè)的越野滑雪的滑板和雪鞋,吳擁軍就千方百計地聯(lián)系東北的一所學校購買裝備;沒有一個滑雪的專業(yè)教練,吳擁軍就找“外援”,拉來自己原來任教的欒川縣第一實驗小學的體育教練吳濤帶領(lǐng)孩子們訓練……
“這些特殊孩子不比正常的孩子,剛開始可想多難,有的孩子患有自閉癥,不聽話、不理人是常事,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教上十幾二十幾遍,穿戴裝備都要教上一個星期。”這讓從未接觸過特殊孩子的吳濤非常頭疼,幾次想打退堂鼓,最終還是被吳擁軍一次次說服,堅持了下來。
第一站,他們就向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舉辦的全國特奧冬季項目比賽發(fā)起挑戰(zhàn)。
2019年12月15日,歷經(jīng)2276公里,學校22個孩子組成的河南省代表隊順利抵達黑龍江齊齊哈爾。5天比賽,孩子們在全國15個省市代表隊210余項次比賽中,一舉斬獲22金14銀10銅46枚獎牌,用實力創(chuàng)下了河南省有史以來冬季項目最好的輝煌成績,一下子讓全國都對這群河南特奧健兒刮目相看。
緊接著,2020年1月,欒川縣特殊教育學校代表河南參加河北省秦皇島第四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活動,不負眾望,再獲10金3銀1銅共14枚獎牌;2021年5月,參加全國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越野滑雪、特奧足球兩個項目中,再獲團體項目第三名,斬獲1金3銀11銅共15枚獎牌……
短短幾年,行程萬里。吳擁軍讓一個個農(nóng)村殘障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創(chuàng)造了河南省冬季冰雪體育項目的奇跡,更創(chuàng)造了這群特殊孩子的生命奇跡。
“以前,我們這些特教老師總覺得一輩子也教不出一個大學生,特別沒干勁;現(xiàn)在,我們帶出了那么多冠軍,別提多驕傲了!”學校教師王麗娟說。
改變始于體育而不終于體育,發(fā)掘生命的無限可能
近年來,這群特殊孩子的“冰雪奇緣”廣為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這背后傾注了吳擁軍和學校老師們的無數(shù)心血。
2016年3月,第一次走進欒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時,看著一個個殘障兒童生活不能自理的艱難,一個個特教老師既像保姆又如母親一般工作的艱辛,一個個家長無奈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吳擁軍這個有著25年豐富經(jīng)驗的“教壇老手”一下子措手不及。
在此之前的25年里,從鄉(xiāng)村初中到縣城小學,從組建山區(qū)第一支校園管樂隊,到帶領(lǐng)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大賽,從語文教師、信息技術(shù)教師、班主任,到全縣教師信息技術(shù)培訓專家講師,吳擁軍一直站在農(nóng)村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潮頭。沒想到,剛來到這所學校,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當時孩子們就是一天天在這兒長個子、長年紀,老師們除了照看孩子啥也干不成。如果學校一直這樣下去,不更多地改變孩子什么,那就失去辦學校的意義了。”吳擁軍說,“一定要讓大山里這些農(nóng)村殘疾孩子們,也能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讓家長和山區(qū)特殊教育的老師們,也能看到孩子們?nèi)松霾实南M!?/p>
一次外出培訓,吳擁軍了解到一些特教學校正在試行音樂康復,這讓曾在普通學校任教時就組建山區(qū)第一支校園管樂隊的他動了心思,決定在學校實施音樂康復課程,讓孩子們打架子鼓、打非洲鼓。
在大城市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于小縣城來說卻不容易。
“不管咋樣,先試試。”吳擁軍下定了決心。
剛開始沒有專業(yè)教師,智障學生不識字、不識數(shù)、不識譜,根本聽不懂什么是節(jié)奏、旋律、音高、時值。但是,孩子們有興趣學,吳擁軍就和老師們一點點耐心教,慢慢地,許多孩子都能跟著節(jié)奏整齊地演奏了。
一年后,山里娃終于坐上大巴,第一次走出大山,帶著架子鼓、非洲鼓,穿上演出服,走上鄭州特殊教育藝術(shù)展演大舞臺。第一次聽到連綿不斷的掌聲與喝彩,家長們在久違的笑聲和淚水中與孩子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吳擁軍和老師們也滿含熱淚。
“從鄭州回來半年,管樂隊里一個大男孩還對山外的世界念念不忘,一見到我就說:‘老師,鄭州燴面真好吃!’這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更堅定了我一定要為孩子們尋出路、讓他們再次走出大山的決心。”
2017年3月,吳擁軍提出要進行殘疾人體育中最難的聾生田徑項目和別人不敢挑戰(zhàn)的特奧足球項目。
“讓孩子們再試試,就當鍛煉身體!”沒有標準操場,學校借場地訓練;沒有體育老師,學校專門聘請教練。一句句手語翻譯,一個個動作千遍示范,所有人無數(shù)次想要放棄,只有吳擁軍一個人這樣堅持說。
2018年4月,學校的聾啞小將俊俊一舉奪得洛陽市殘運會100米金牌,讓所有人看到了那束希望的光芒。這一年,吳擁軍還帶孩子們第一次坐上高鐵,代表河南,遠征福建,學校足球小將小琦獲得足球個人技術(shù)銅牌,實現(xiàn)了欒川縣在全國大型體育賽事中獎牌“0”的突破,這群特殊孩子驚艷了山間縣城的大街小巷。
學校里每個孩子的情況不盡相同,適合的運動項目也有所不同,但全校100多個孩子,哪個孩子是啥樣的問題,可以練習啥項目,吳擁軍心里一清二楚。
剛剛結(jié)束的河南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學生旗旗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下了學校的第一枚獎牌。記者在學校見到旗旗時,他身上還穿著比賽時的運動服,舍不得脫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旗旗是重度殘疾的孩子,平時不扶著康復器具根本沒法站起來。為了讓他也能參加比賽,吳擁軍反復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輪椅競速和投擲兩個項目比較適合他,但只是買一個比賽的輪椅就需要十幾萬,沒辦法就只能讓他練習投擲。這次殘運會在家門口舉辦,看到機會來了的吳擁軍第一個給他報了名。
“聽到旗旗獲得一枚銅牌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要不是吳校長給孩子操心,一直鼓勵孩子練習,哪敢想有今天?”旗旗媽媽范留葉激動地告訴記者,“旗旗知道我眼睛不好,回家還說要用獲得的獎金給我買一副眼鏡呢!”
展望未來,讓特殊孩子也能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社會人
這些年,欒川特殊教育學校的很多孩子陸陸續(xù)續(xù)走入社會,吳擁軍深知特校不只是給孩子一個棲身之地,更要努力給這些孩子解決出路問題。
對于他來說,最初“帶學生走出大山”的夢想已經(jīng)通過冰雪運動成為現(xiàn)實。如今,他更想幫助孩子們用知識立志,以技能自強,走向社會,自食其力,過有尊嚴的生活。
“在我們學校有一些像旗旗一樣行動不便的孩子,剛開始我特別想把教室和衛(wèi)生間的門檻都鋸掉,讓他們輕松點。但是,走到社會上不是每個‘門檻’都能被鋸掉的,孩子們只能努力去適應(yīng)。”吳擁軍說。
為了讓這些殘障的孩子更好、更安全地適應(yīng)社會生活,吳擁軍對校園進行了一系列改造。于是,學校的水龍頭變成了自動感應(yīng)的、衛(wèi)生間變成了手動沖水的、馬桶加裝了扶手、宿舍換成了單層床、每層樓裝上了直飲水熱水器,為了方便學生上到5樓功能教室,他還專門和廠家反復溝通,量身定制了一套保證孩子安全的電梯系統(tǒng)……
“吳校長真的太愛這群孩子了,只要是對孩子有益的事,不管多難他都會去干。”王麗娟向記者講述了兩件小事。
“有一次吳校長帶孩子們外出比賽,看到別人在喝茶,孩子們特別好奇,但是卻沒一個孩子敢喝。吳校長看了特別心酸,回來他就在學校樓頂花園建了一個小茶室,讓孩子們學會使用茶具,體驗泡茶、喝茶。”王麗娟說,“還有學校建的模擬銀行、模擬地鐵、模擬廚房的設(shè)施,都是吳校長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才找來的。就說模擬銀行,由于涉密,即便是銀行淘汰的機器人家也不賣,沒辦法吳校長就到處‘淘寶’,最后把一個影視城的道具搬了回來,一點一點自制了‘模擬ATM機’,讓孩子們學習ATM機的操作方法。”
為讓特殊孩子掌握一技之長,將來能自食其力,吳擁軍又陷入了新一輪的思考。經(jīng)過考察,他將洗車和手工選定為學校職業(yè)教育的兩大特色課程。
“沖洗汽車表面的時候要從上到下沖洗,清洗車內(nèi)地墊要拿出來快速脫水……”吳擁軍在學校里建了一個專門的洗車房,親自帶著老師去洗車行學習洗車,回來再教學生。“學校有一個叫雙雙的孩子,之前也是雪鞋隊的隊員,畢業(yè)后就在洗車店就業(yè)了,這也讓學校和家長看到了希望。”學校教師劉玉梅告訴記者。
“除了洗車房,學校還專門建了‘善坊’,教孩子們做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吳擁軍說,“欒川風景秀麗,游客絡(luò)繹不絕,我們就將孩子們的作品義賣給當?shù)氐拿袼蓿尯⒆觽冇袡C會用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
“以人為本,以愛為先,有愛無礙,自強不息……”采訪臨走時,記者看到學校辦學方向的宣傳墻前,13歲的仝仝正一個字一個字地大聲念著學校的校訓,而他的身后正是那一行刻在石頭上,更刻在吳擁軍心頭的大字——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教育時報記者 劉肖 張利軍 方慧/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