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漯河市臨潁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語文教師王余龍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此次捐獻使王余龍成為漯河市第31例、河南省第1494例、全國第19511例非血緣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如果我的選擇能讓學生懂得生命的重量,那便是我作為教師最大的意義。”談及捐獻初衷,王余龍語氣溫和卻堅定地說道,“教書育人,更要身體力行傳遞善念。”作為一名從教24年的高中教師,他始終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引領。自2016年起,他堅持每年無償獻血,累計獻血量3600毫升。2017年在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王余龍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重要意義,便毅然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志愿者。時光荏苒,2024年9月,王余龍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面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征詢意見,他毫不猶豫地回應:“能救人一命,是我的幸運!”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王余龍歷經(jīng)了高分辨配型、全面體檢等一系列嚴格流程,捐獻時間定在3月3日——雷鋒活動周的周一。高三已經(jīng)開學,距離高考僅剩百日。“學生正處于沖刺關鍵期,我若請假,復習進度會不會受影響?”學校領導得知消息后,積極協(xié)調教師接下他的課程:“你放心去吧,學生的課程保證不會落下。”在同事眼里,王余龍是個不折不扣的熱心腸,同事有了大情小事,他總是有求必應,“這次能替他分憂解難,也算是一種回報。”


“先生大義!”“等我成年,我也要參加配型。”“平安歸來,我們以你為榜樣!”“長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樣幫助別人。”……捐獻當日,學生們自發(fā)錄制的祝福視頻和手寫賀卡讓病房暖意融融。王余龍最終以最佳狀態(tài)完成了捐獻。他的這一善舉,不僅為那位血液病患者帶去了生命的希望,也展現(xiàn)了他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更用行動為學生詮釋師者仁心。
“學生用墨水書寫夢想,我用血液續(xù)寫生命,我們都在完成各自的人生答卷。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學生,知識和品德同樣重要,奉獻的種子要從小種在心里。”王余龍向記者透露,捐獻時他錄制了視頻,打算在班會課上播放,讓學生看到生命接力的真實場景。

“今天很高興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身體狀況良好,我決定今天就返回,明天就上班,和同學們一起迎接高考!”捐獻結束后王余龍心里依舊想著學校的孩子們。“教育的力量,不僅在書本的字里行間,更在師者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赤誠之中。若我的選擇能讓學生懂得,知識之上還有擔當,分數(shù)之外更有大愛,這便是教育最動人的意義。”王余龍說道。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采編中心中心,作者:教育時報記者 張俊州 通訊員 吳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