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學校“以水為魂 三色嵌入”特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打造特色思政課作為學校鑄魂育人的重要渠道,使家國情懷、奉獻擔當成為深深烙印在學子心靈中的紅色精神印記,7月3—5日,南陽師范學院開展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校特色思政課建設研討活動。3日上午,學校在科技大樓會議室召開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校“大國水脈 南水北調”特色思政課建設研討會。河南省教育廳思想政治工作處(教材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陳凱,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南陽師范學院兼職教授劉憲亮,南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張寶鋒、黨委副書記劉紅林出席會議。河南省思政名師專題實踐研修活動部分團隊成員、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校教師代表、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報告團部分成員等參加。會議由劉紅林主持。

張寶鋒介紹了學校基本情況,以及近年來平臺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成績。他指出,“大國水脈 南水北調”這門特色思政課作為學校“以水為魂 三色育人”獨特育人模式中“紅色育人”的典型代表,希望與會專家學者深入討論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各高校間的研究與合作。
陳凱講話,指出特色思政課體現(xiàn)了融匯貫通的特點,希望今后堅持將思政課研討與河南特色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推動思政課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fā)展,積極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念。
劉憲亮和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精神報告團兩位成員賈林偉、姚昆玉分別作主題發(fā)言。
河海大學、漢江師范學院、安康學院、河北工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校教師代表先后交流發(fā)言并集體研討。南陽師范學院席曉麗介紹了本校“大國水脈 南水北調”特色思政課建設情況。
此次研討會圍繞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校育人經(jīng)驗和特色思政課建設,聚焦思政課“融匯貫通”的大課特點。“融”指融合多領域專家知識,倡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匯”指匯聚省內外力量,實現(xiàn)省內外教育界與社會專家教學研討集體聯(lián)動,以及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大課匯聚;“貫”指聚焦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協(xié)同育人,鑄牢立德樹人共同體;“通”指注重多課堂貫通,加強小課堂與大課堂、思政課堂與實踐課堂結合,將南水北調元素納入思政課建設,用現(xiàn)實成就闡述理論,形成社會與學校育人合力。
7月3日下午至5日,與會專家學者前往南陽市淅川縣開展系列實踐研修活動。專家學者們分別前往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太子山林場、淅川縣移民豐碑等地,拍攝錄制行走的思政課;前往淅川縣移民紀念館、鄒莊移民新村等地開展“牢記囑托踐行初心 感恩奮進挺膺擔當”河南省思政名師專題實踐研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