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傳網

首頁 > 基礎教育 > 正文

“學雷鋒 我行動”活動走進鄭州市第十八中學

發(fā)布時間:2022年03月04日21:50 來源:鄭州市第十八中學

  近日,鄭州市向全市未成年人發(fā)出了“學雷鋒 我行動”的號召,鄭州市第十八中學高度重視,精心策劃適合本校未成年人參與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并于3月3日舉行了啟動儀式,在全校學生中廣泛開展“學雷鋒 我行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雷鋒為榜樣,樂于助人、熱愛集體、服務社會,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


鄭州市第十八中學黨委書記魏勇為志愿服務學生授旗


  3月4日下午,鄭州市第十八中學與鄭州市文化館“綠城春雨”志愿服務隊聯(lián)合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師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加強文明校園建設。本次活動分為剪紙、面塑、香包制作等體驗課程,通過講授、體驗、展示、交流的方式進行。


  在圖書館閱覽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建軍給同學們講到,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xù)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他還詳細介紹了剪紙的鏤空藝術,剪紙的直線、鋸齒紋、曲線、圖形四種方法。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方法,在老師指導下用剪直線的方法剪囍字,還練習了剪花朵。


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黃建軍給學生上剪紙課


  2021年被認定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崔勇銳,在高一(9)班給同學們講授面塑制作方法。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源于黃河流域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即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同學們跟著非遺傳承人享受著面塑帶來的樂趣,大家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出了形象逼真的玫瑰花。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崔勇銳介紹面塑藝術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艷在高一(10)班教同學們制作香包時講到,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又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chuàng)造的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香包從狹義講,是指里面填充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霍香、蒼術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它形狀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稱香包。香包從廣義講,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裝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如刺繡鞋墊、肚兜、帽子、披肩、枕套、臺布、門簾、煙包等。香包范圍的擴大,表明了歷史的演進,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同學們在她的指導下,學習香包的制作,做出了造型可愛,精美別致的香包。


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艷教學生制作香包


  一節(jié)課的時間,同學們都收獲滿滿,意猶未盡,沉浸在課堂的樂趣中。很多同學表示,要在3月份學雷鋒活動月期間,當好文化志愿者,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社區(qū)里的小伙伴們,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寶貴的財富,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學生利用精彩一刻鐘進行學習雷鋒精神


  據了解,鄭州市第十八中學還將充分發(fā)揮本校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學雷鋒主題畫作、創(chuàng)編學雷鋒主題舞蹈、話劇等,并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走上街頭擺放共享單車、走進社區(qū)清潔家園、走進養(yǎng)老院敬老愛老,把學雷鋒活動作為德育教育重點內容貫穿全年。


學生志愿者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擺放共享單車


學生志愿者合影留念


二審:時高璽 責任編輯:李達

最新發(fā)布

公眾號文章

贺兰县| 札达县| 漠河县| 玉屏| 赤峰市| 四川省| 甘孜县| 蓬莱市| 牙克石市| 浪卡子县| 通化县| 富蕴县| 谷城县| 交城县| 金堂县| 松潘县| 河西区| 唐海县| 吉木萨尔县| 南岸区| 子洲县| 玛多县| 庄浪县| 尼木县| 旺苍县| 安阳市| 沙坪坝区| 洪江市| 长沙县| 青阳县| 盖州市| 唐海县| 遂溪县| 逊克县| 黑河市| 四会市| 中卫市| 兴化市| 安龙县| 普定县| 开原市|